2023年2月10日,美国政府颁布新铝材进口管制法案,决定对所有入境铝制品实施25%惩罚性关税,并终止对加拿大、墨西哥等传统贸易伙伴的税收豁免。相较于此前实施的措施,此次政策在覆盖范围和执行力度上显著升级,战略重心由产业救济转向供应链重构。面对能源成本高企与全球产业链深度整合的现实矛盾,该政策或将成为国际铝业格局变革的催化剂。
政策升级的三大核心变化
税收机制变革:基础税率由前政府时期的10%跃升至25%,彻底取消关键盟友的免税配额机制。加拿大、墨西哥等主要供应国随即宣布启动反制程序,形成双向贸易壁垒。
管制范围延伸:征税对象由铝基材扩展至深加工产品,对铝含量超过50%的终端商品实施附加收费(2美元/公斤),较既往政策新增涵盖机械零部件、工业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
执行手段强化:废除企业关税豁免申请通道,将贸易政策与边境安全、移民管理等非经济议题捆绑,形成复合型政策工具包。
政策效果的多维悖论
尽管关税壁垒短期提振了美国本土铝企股价,但行业成本结构矛盾难以化解。数据显示,美国电解铝生产成本较加拿大高出34%,较中东地区高出47%。即使通过25%关税实现价格平抑,本土企业仍需面对能源价格(美工业电价较加拿大高28%)、设备折旧(平均冶炼设备服役年限达22年)等系统性成本劣势。
2021-2023年行业数据揭示深层矛盾:在前政府10%关税保护下,美国铝产能利用率仅提升3.2个百分点,而进口依赖度仍维持在39.8%高位。新政策试图通过极限施压重塑供应链,实则暴露美国制造业战略认知偏差——将产业衰退归咎于外部竞争,而非劳动生产率停滞(年均增长0.7%)、基础设施老化(60%铝厂使用上世纪设备)等内生缺陷。
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北美自贸区裂变:加拿大作为美国最大铝材供应国(占进口总量43%),已启动对美出口管制措施。蒙特利尔交易所铝期货合约溢价飙升18%,反映市场对区域供应链稳定性的担忧。
新兴产能崛起:中东地区依托低价能源优势加速扩产,阿联酋全球铝业(EGA)宣布新建200万吨电解铝项目,其到岸成本较美国本土产品低40%。
技术路线迭代:中国铝企推进绿色冶炼技术研发,云南某企业通过水电铝一体化将碳排放强度降至传统工艺的30%,倒逼全球产业竞争维度升级。
战略误判与体系重构
该政策的本质是通过行政手段强行解构现有国际分工体系。但美国在能源结构(页岩气价格波动率超35%)、产业配套(本土铝加工企业数量十年减少62%)、地缘信用(七国集团内部反对率达71%)等领域的结构性缺陷,注定难以实现供应链重构目标。
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政策或将加速形成双轨制市场格局:一方面催生区域性铝业联盟(如北美自贸区内部交易占比可能降至55%),另一方面推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产区承接产业转移。全球铝工业或将进入"去中心化"发展新阶段,传统以美国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面临根本性重构。
来源:本网综合金融界、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中国有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