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褐矿作为一种复杂难选的铅氧化矿物,其浮选技术长期面临多项技术瓶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铅褐矿表面羟基化程度高(表面羟基密度达8-12个/nm²),导致常规黄药类捕收剂的化学吸附效率低下。同时,伴生的褐铁矿(FeO(OH))表面存在可变电荷特性(零电点pH≈6.7),在常规浮选pH范围内(8-10)带负电,与铅矿物表面电荷产生竞争吸附;
其次,微细颗粒的Stokes沉降速度与气泡上升速度失配(粒径20μm颗粒沉降速度0.5px/s vs 气泡上升速度12.5px/s),导致碰撞概率不足;
第三,铅褐矿常伴生Ag(50-150g/t)、In(0.02-0.05%)等稀贵金属,现有工艺综合回收率不足40%。
当前矿物加工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工业实践对铅褐矿的浮选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加以改变浮选现状?
可以考虑从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1、采用高压辊磨预粉碎(辊压压力5-6N/mm²),使矿石产生微裂纹的同时减少细泥生成。工业数据显示,该工艺使磨机能耗降低22%;
2、采用新型缓冲体系(如硼酸-硼砂缓冲对),将矿浆pH波动范围控制在±0.3以内,减少药剂消耗量25%以上;
3、采用表面羟基钝化技术,通过硅酸钠与铝盐的复合使用(摩尔比1:0.3),可在铅矿物表面形成致密硅铝膜(厚度约3-5nm),抑制褐铁矿的异相凝聚;
4、采用疏水聚团浮选工艺,采用非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在低剪切力(<100s⁻¹)条件下形成粒径80-150μm的疏水聚团;
5、添加中国选矿药剂网特别研制的LF-35Q型氧化铅螯合活化剂,系异构基团支链次膦胍的同系物经多种表面活性剂反应合成,对铅褐矿有较好的活化性,与AQ型药剂配合白铅矿随之上浮,一般富集比在5-15倍左右 ;在保证精品位上,平均能提高2-5个金属回收率。
LF-35Q型螯合剂是在总结了其他螯合剂缺点与不足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的,弥补了铅褐矿浮选的螯合剂市场空白。该药剂呈黄色粉状,微有苦味;有效活性达95%~98%,矿浆PH为7.0-7.5左右,不溶于水,用量为30g-80g/T;可溶解在10%的片碱水溶液中,再配水10%浓度使用。
来源:本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