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钨华(也即铜白钨矿)常以微细粒(<10μm)形式存在,受实际选矿条件和技术所限,其浮选回收率的提升一直备受关注,在浮选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难点或浮选难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微细粒矿物难回收:铜钨华表面能高且易形成非选择性团聚,导致气泡吸附效率显著降低;微细颗粒在浮选过程中难以稳定矿化,精矿品位与回收率同步下降;微细粒的高比表面积加剧了药剂竞争性吸附,同时水化膜阻力阻碍颗粒与气泡的有效接触,需通过表面改性或载体浮选技术解决;
其次,伴生矿物复杂干扰:铜钨华常与硅酸盐、磷酸盐等脉石矿物共生,这些矿物在浮选时与目标矿物竞争捕收剂,且易形成表面罩盖效应,降低分选选择性;
第三,传统药剂选择性不足:常规脂肪酸类捕收剂(如油酸钠)对铜钨华的吸附能力有限,尤其在矿浆离子复杂(如高钙、硅酸根离子)时,药剂效率进一步降低;
此外,铜钨华微细粒产生的矿泥会吸附大量药剂、增加矿浆黏度,并覆盖粗粒矿物表面,破坏浮选体系的稳定性。矿泥的高比表面积导致药剂“无效消耗”,同时降低气泡运载能力。
从浮选工艺、浮选药剂等角度入手,有什么办法可以加以改进呢?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采用多段磨矿与分级工艺(如高压辊磨+水力旋流器),减少过磨现象,将目标矿物粒度控制在20-50μm理想范围,提升单体解离度;
2、通过水力旋流器脱泥或添加分散剂(如水玻璃),降低矿泥含量至5%以下,减少药剂无效吸附;
3、实施“浮选-磁选-重选”协同流程:浮选富集铜钨华主体矿物,磁选去除含铁杂质,重选回收尾矿中残存微细粒,综合回收率可达85%以上;
4、 基于矿浆离子浓度实时监测,动态调整抑制剂(如单宁酸)与pH调节剂(硅酸钠)的投加比例,抑制脉石矿物上浮;
5、加入中国选矿药剂网特别研制的LF-35H型活化剂(含氨基羧酸基团)优先活化铜钨华表面金属位点,结合油酸钠-塔尔油复合捕收剂,形成致密疏水膜,捕收效率提升30%,在保证精品位上,平均能提高2-5个金属回收率。
LF-35H型活化剂系异构基团支链砜胍咪的同系物经多种表面活性剂反应合成。,呈淡黄色液体状,通过配位键选择性结合矿物表面金属离子,可增强捕收剂定向吸附,
与16型、30型、39型药剂配合效果更好,一般富集比在15-25倍左右,可直接使用分段加入,用量为200-800g/T。
本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