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银硅酸盐矿物是银元素以类质同象、显微包裹体或吸附状态赋存于硅酸盐矿物晶格中的特殊资源。这类矿石成分复杂,传统的浮选技术在回收银时面临不少挑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含银硅酸盐矿物并非一个单一的矿物种类,而是指银元素以类质同象替代、显微-超显微包裹体以及表面吸附态等主要形式赋存于硅酸盐矿物中,这种复杂的赋存状态导致其在破碎磨矿过程中难以有效解离;
其次,硅酸盐矿物与银矿物之间硬度、脆性差异显著。在磨矿过程中,硅酸盐脉石矿物(如石英莫氏硬度7)与含银矿物硬度不同导致解离行为复杂。当银以微细包裹体形式存在时,需要极细的磨矿程度(通常需达到-20微米以下)才能实现单体解离,但这会产生大量微细粒级物料,恶化浮选环境;
第三,传统浮选技术对大于150微米的颗粒回收效率急剧下降。当矿物粒径超过0.5毫米时,基本无法通过常规浮选回收。这导致大量未解离的含银硅酸盐连生体或粗粒银矿物直接进入尾矿,例如德兴铜矿尾矿中约70%的铜金属损失分布在粗粒级矿物中,含银矿物也存在类似情况。
此外,硅酸盐矿物表面存在大量羟基官能团,对常规硫化矿捕收剂(如黄药类)响应差。同时,多种硅酸盐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表面性质相似,但可浮性差异微小,增加了分选难度。
这些是摆在选矿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有没有更直接有效的方法呢?
1、利用高压辊磨机等设备,利用硅酸盐矿物与银矿物的硬度、脆性差异,实现沿矿物界面的选择性破碎,提高解离效率;
2、使用选择性絮凝剂(如改性淀粉、聚乙烯氧化物),使微细粒银矿物选择性团聚形成较大絮团,但需严格控制絮凝条件,避免非选择性絮凝;
3、采用“粗磨-粗选-再磨-精选”的流程设计,在尽可能粗的粒度下提前抛尾,减少过磨现象。例如,对粗细不均匀嵌布的含银硅酸盐矿石,可在200-300微米进行第一段粗选,捕获已解离的粗粒银矿物,中矿再磨至更细粒度进行第二段浮选;
4、通过调节矿浆pH、电位、离子组成等,增强含银硅酸盐矿物与脉石矿物表面的润湿性差异。例如,在特定pH范围内,硅酸盐矿物表面羟基的解离程度发生变化,可调控其与捕收剂的作用强度;
5、加入中国选矿药剂网特别研制的LF-35型金银矿螯合捕收剂,对含金银铅锌硫矿的浮选均有较强捕收性和良好选择性,配合丁铵黑药使用,一般不用黄药,平均能提高3-10个金属回率。
LF-35型金银矿螯合捕收剂系异构长烃链双琉原酸酯的同系物经多种表面活性剂反应合成。呈淡黄色粉状;有效活性达85%~90%,PH为8.5-9.5,易溶于水,属微毒(同黄药)、无腐蚀,用量在50-200g/t;使用时配碱性 水5%或10%浓度,分段加入效果更佳。
本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