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富宝有色获悉,受国务院发布的783号令、反向开票政策实施及废铜供应短缺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进入7月以来,江西省内再生铜加工企业的运营率遭遇显著下滑。据初步估算,仅江西省范围内,利用再生铜生产铜杆的企业因停产或减产所损失的产能规模已超过250万吨。至7月8日当周,这股减产风潮已蔓延至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
国务院783号令旨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其影响之下,地方财政激励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加之再生铜加工行业利润持续低迷,促使更多企业选择停产,预示着7月份国内再生铜杆行业或将步入停滞阶段,静待政策明朗,此举无疑对国内废铜供需格局及T3铜杆产量造成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再生铜加工企业普遍忧虑7月已缴纳的税款在8月能否顺利返还,加之“反向开票”新政的施行及加工利润的大幅缩水,整个铜杆加工领域陷入大规模停产状态。面对各地政策差异,企业难以将税负成本的增加转嫁至原材料价格,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运营动力。
深入分析利润骤降的根源,富宝有色指出,这或许与5月20日精废价差的历史高点及废铜贸易商的抛售意愿紧密相关。当日,富宝精废价差直接值飙升至10180元/吨,电解铜(含税)与废铜(未税)之间的价格鸿沟扩大至万元级别,而此前1至4月的平均价差仅为5900元/吨。电解铜及期货价格的飙升激发了市场的畏高情绪,废铜抛售潮迅速波及现货市场。
由于铜价高企,部分成品铜材乃至电缆难以顺利出售,转而涌入废料市场,导致潜在废铜库存积压严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延长了前期铜价上涨对废铜行业的冲击,还因大量抛售而削弱了废铜的社会流动性,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尽管783号令及反向开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业的减产步伐,但短期内的减产预计会促使市场逐步回归平衡,特别是精废价差及精废杆差有望迎来反弹机遇。展望未来,虽然公平审查机制的严格执行可能对企业构成挑战,但全面关停的情况较为罕见,更多企业可能会通过提高废铜采购价格来消化税负成本的增加,进而推动不含税废铜价格下跌。
反向开票政策仍是制约行业产能扩张的重要因素,个人年度500万元的限制抑制了工厂的采购能力。近期含税废铜价格的上涨趋势可能持续,若涨幅过大,或将吸引更多“基地”类企业进入市场,替代传统的物回公司开票模式。
至于地方税收返还政策的存续及公平审查制度的后续发展,仍需密切关注。对于再生铜加工企业而言,7月份应谨慎调整生产计划,减少产量,以防返还中断带来的经济损失。
来源:和讯网、富宝有色、中国有色网、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