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碳酸锂的社会库存累积态势显著加剧,至7月18日统计,其社会总库存量已攀升至11.96万吨的高位。具体而言,冶炼厂的碳酸锂库存占据了5.52万吨,下游环节库存为3.59万吨,而剩余部分则分散在其他领域,共计2.85万吨。自5月下旬起,库存累积速度明显提速,月均增量突破3000吨大关。
与年初的库存水平相比,碳酸锂的社会库存量从6.97万吨大幅跃升至11.96万吨,增长率超过70%,显示出显著的增量。当前市场普遍寄望于8月至9月的传统需求旺季能够有效促进库存的消化。回顾去年同期,碳酸锂的去库存进程自6月上旬启动,持续至10月底,期间共缩减库存2.41万吨。然而,鉴于今年社会库存已处高位,即便旺季启动去库存,其后的绝对库存量仍可能保持较高水平,这或将对锂价的上涨构成压制。
另一方面,碳酸锂价格已跌破9万元/吨大关,年内跌幅逾20%,自高位以来更是累计下跌超过85%。同时,近期锂电池相关企业纷纷发布业绩预警,港股赣锋锂业预计股东将面临7.6至12.5亿元的净亏损,天齐锂业更是预计净亏损高达48.8至55.3亿元,A股相关企业如盛新锂能亦普遍亏损,股东净亏损预计在13至19亿元之间。
纵观锂电产业链,其供需格局可概括为供给严重过剩,短期内难以实现平衡。锂电池的主要需求端包括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六成半。自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崛起以来,销量连续三年翻倍增长,不仅激发了锂矿投资热潮,也催生了如宁德时代、赣锋锂业等产业链领军企业。
分析指出,锂电产业链的拐点尚需价格进一步探底确认,但能源转型的大方向坚定不移,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攀升,2024年上半年已达35.2%,距离50%的目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此外,电化学储能的快速发展正逐步成为主流,有望助力锂电供需趋向平衡。
市场出清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参与者需直面常年低产能利用率与价格战双重压力,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为规范行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新建产能提出了严格的产能利用率要求(不低于50%),并提升了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标准,旨在遏制无序扩张,加速市场优胜劣汰。
面对行业困境,多数投资机构持谨慎态度,但也有如海通证券等保持乐观,认为尽管短期内(2023-2024年)锂电池行业因供过于求面临盈利压力,但长远来看(至2030年),其作为高增长赛道的潜力仍不容忽视。随着产能扩张放缓,产业链盈利能力有望迎来改善,建议投资者关注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遇。然而,在行业拐点明确之前,投资者应保持警惕,避免落入低估值陷阱。
来源:本网综合智通财经网、正信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