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二大镍矿生产国,菲律宾正面临资源开发与产业升级的矛盾。该国议会近期审议的镍矿出口禁令法案,折射出资源国产业转型的普遍困境。数据显示,菲律宾虽年产镍矿超3000万吨,但其探明储量仅占全球总量的3.7%,且平均品位已跌至1.28%。这种"高产低储"特征导致其资源开发不可持续性加剧,环境部披露的本土仅存2座镍加工厂的现实,凸显产业链延伸的迫切性。
中国市场对菲镍矿依赖度高达九成,2024年进口量达3434万吨。但产业链分析显示,中国镍铁产业正处于产能优化期,印尼镍铁凭借成本优势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最新贸易数据显示,印尼镍铁进口量是国产量的3.6倍,这种结构性转变削弱了菲律宾断供的实际冲击。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镍矿90%用于冶炼镍铁,而该领域正面临印尼低成本产能的全面替代。
产业竞争力对比更显菲律宾的转型困境。印尼凭借1.5%以上的高品位矿藏和0.05美元/度的电价优势,已形成完整镍产业链。反观菲律宾,1.25美元/度的工业电价和薄弱的基础设施,使其加工成本高出印尼40%以上。这种差距导致近三年仅有2家外资冶炼厂落地,产业升级举步维艰。
市场波动性特征在禁令风波中显露无遗。LME镍价在法案提出后单日振幅达8%,但随后回吐全部涨幅。这种过山车行情印证了市场共识:短期情绪扰动难改供需宽松的基本面。机构测算显示,即便2029年禁令生效,印尼现有储备产能足以弥补200万吨的供应缺口。
中长期来看,镍市将维持弱势震荡格局。新能源电池领域对一级镍的需求增速放缓,叠加印尼湿法冶炼产能持续释放,预计2025-2030年全球镍过剩量将扩大至50-80万吨/年。菲律宾的产业政策调整,或将加速全球镍供应链的区域重构。
来源:本网综合广州期货、新浪财经、中国有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