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伏产业链呈现反常的价格传导路径:组件价格自去年四季度触底后持续反弹,电池片、硅片价格跟涨超15%,但作为上游核心材料的多晶硅却未同步上扬。以N型料为例,春节后价格始终稳定在4.2万元/吨区间,较去年同期下降超60%。这种价格体系"断层"暴露出产业深层矛盾——当上游扩产周期遭遇需求政策扰动,传统价格联动机制正在失效。
政策窗口期催生需求“脉冲效应”
分布式光伏政策调整正引发市场行为异化。根据现行政策框架,4月30日前备案的工商业项目可延续原有电价机制,而5月31日后新项目需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这种"新老划断"设计触发抢装潮,某头部EPC企业透露,一季度分布式项目招标量同比激增70%,但实际开工率不足40%,暴露出"政策套利"与"实质需求"的背离。
更深层矛盾在于电价改革的传导时滞。2025年6月1日设定的新能源上网电价改革时点,理论上应驱动集中式电站抢装,但各省实施细则出台进度参差。以湖北为例,其最新征求意见稿对工商业分布式设定50%上网电量上限,并要求存量项目在2025年5月1日前完成并网,否则需调整运营模式。若此类政策快速复制,可能形成“政策悬崖效应”——短期内刺激装机放量,长期抑制需求释放。
产能博弈升级:结构性过剩倒逼供给侧改革
在产能过剩背景下,多晶硅行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N型料维持紧平衡,而P型料库存高企。这种分化源于技术迭代——TOPCon电池渗透率突破35%,推动N型料需求年增速超50%。但多数中小企业仍困于P型料产能,导致结构性过剩加剧。发改委近期表态将推动低效产能出清,预计未来两年或有30%产能面临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调控手段正从行政干预转向市场化引导。内蒙古、新疆等主产区已试点"绿电配额+能耗对标"机制,对多晶硅企业实施分级管理。获得A类评级的企业可享受电价优惠和产能置换优先权,此举将加速行业向"低能耗、高纯度"方向升级。但政策落地需平衡短期阵痛与长期效益——若去产能速度过快,或引发阶段性供应紧张。
市场重构进行时:套期保值与技术创新双轨突围
面对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产业链企业需构建多维风险对冲体系。期货工具的应用价值凸显:某龙头企业通过卖出套保锁定未来6个月40%产能,有效平滑价格波动风险。同时,颗粒硅、流化床法等新技术突破正在改写成本曲线,保利协鑫最新财报显示,其颗粒硅生产成本已降至4.1万元/吨,较传统西门子法降低18%。
从需求端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来增量空间。随着虚拟电厂、光储一体化模式普及,分布式光伏的经济性评估模型正从单一电价依赖转向综合能源价值计算。这意味着多晶硅需求驱动因素将从"政策脉冲"转向"技术赋能",具备低衰减率、高转换效率的N型料将主导未来市场。
当前多晶硅市场正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短期需应对政策调整引发的需求震荡,中长期则要完成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跨越。唯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政策协同发力,才能破解“越限产越过剩”的产业怪圈,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二季度或是布局N型料优势企业的战略窗口期,但需警惕政策超调引发的市场波动风险。
来源:本网综合中国有色金属报、方正中期、金融界、搜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