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铜市场正经历宏观面波动与产业基本面的深度博弈。10月中旬全球市场出现显著震荡,伴随国际关系紧张态势升级,美股大幅下挫,大宗商品市场普遍承压。伦铜在冲高后明显回落,单日波幅接近5%;沪铜同期自高点回撤超6%,展现出市场情绪的剧烈变化。这一行情背后,是地缘政治风险升温推升的资源品风险溢价,与国内持续推出的产业扶持政策形成的多空拉锯。
全球铜资源定价权的争夺已进入关键阶段。今年以来,铜价的高位宽幅震荡既反映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也凸显了地缘政治、资本流动与市场情绪共同作用的复杂性。非洲、南美等重要产区的劳资纠纷与运营中断事件频发,加之国际贸易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端的紧张预期。
从供需格局看,全球铜市场维持着“供应受限、需求坚挺”的紧平衡状态。多家国际矿业巨头相继下调产量目标,智利、加拿大等重要项目的产出预期也遭下修。这一趋势与我国铜冶炼企业的减产形成呼应:数据显示,近期电解铜产量环比下降明显,主要受集中检修与原料供应制约的影响。预计后续产能仍将受限,供应收缩态势持续。
尽管近期库存有所积累,但全球显性库存仍处历史低位,整体供需格局仍未改变。考虑到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以及国家中长期规划对电网建设、新能源与家电等领域的支持,铜的需求基础依然稳固。
当前宏观环境与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变正在重塑大宗商品市场格局。地缘博弈与贸易政策已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国际经贸关系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东西方在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层面的调整持续深化。这一转变对铜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机制产生着深远影响。
近年来铜市表现出的高波动特征,既是战略资源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重新定价的体现,也是全球供应链安全成本上升、资本博弈加剧与政策不确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比历史走势,当前铜市呈现三大新特征:供应端扰动正从中短期因素向结构性矛盾转化;政策支持对需求侧的托底效应更加显著;在全球流动性环境下,资金的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强化。
对国内铜产业链企业而言,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出现分化:拥有矿产资源且产业链完善的龙头企业更具优势,而依赖外购原料的加工企业则面临成本压力。
展望后续走势,铜作为能源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在供需紧平衡与金融属性增强的双重驱动下,仍具重要配置价值。近期波动是宏观政策、基本面与市场情绪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短期可能随风险偏好变化继续调整,但中长期上行趋势未改。
支撑铜市的核心逻辑依然稳固:铜矿供应瓶颈短期内难以缓解;电网投资与新能源等领域的需求具有刚性特征;全球绿色转型持续强化铜的战略地位。随着新一轮铜精矿长单谈判开启,矿产与冶炼环节的博弈将成为影响后市的重要变量。
来源:本网综合中国有色网、国信期货、中国有色金属报、西部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