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银复杂硫化物的浮选分离是矿物加工领域的重大挑战,其技术瓶颈主要源于银矿物的赋存状态复杂性、多金属竞争吸附、微细粒损失及环境约束等因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银赋存状态复杂导致的回收率低效:银常以类质同象(如银黝铜矿)或微细包裹体(<10 μm)形式存在于方铅矿、黄铜矿等载体矿物中。在磨矿过程中,若载体矿物未充分解离,银无法暴露;若过磨,则产生泥化(粒径<20 μm的颗粒占比超79%),导致比表面积增大、表面能升高,加剧非选择性团聚和脉石罩盖;
其次,多金属分离的选择性矛盾:铅锌硫矿物表面性质相似(如闪锌矿与方铅矿的能带结构重叠),传统抑制剂(如氰化物、高浓度石灰)虽可抑制黄铁矿,但同步抑制含银矿物。例如,强氧化剂高锰酸钾过量使用会氧化银矿物表面,降低其疏水性;
第三,微细粒银矿物回收的流体力学限制:微细粒(<20 μm)质量小、惯性低,与气泡碰撞概率仅为粗粒的1/10。常规浮选气泡尺寸(500~2000 μm)与微细粒粒径不匹配,导致矿化效率低下。
此外,泥质脉石在矿浆中形成粘液涂层,覆盖银矿物表面,进一步阻碍其与捕收剂作用。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呢?
可以尝试用这些方法处理:
1、银在闪锌矿晶格缺陷处富集,通过调控矿浆电位(160~174 mV),促进载银矿物暴露活性位点。例如,控制石灰用量3~6 kg/t,配合电位调节剂,使铟回收率提升9.4%;
2、添加聚丙烯酰胺(6~12.5 g/t)使微细粒形成絮团(粒径增至50~100 μm),降低泥化影响,适用于银品位160~500 g/t的极细物料;
3、采用组合抑制剂(高锰酸钾+亚氨基琥珀酸钠,1:1混合),在pH≈10时形成螯合层选择性抑制闪锌矿,石灰用量降至3 kg/t,银回收率提高21.33%;
4、加入中国选矿药剂网特别研制的LF-38型浮选双苯除碳剂,可以有效附着在非金属表面而沉降,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LF-38型浮选双苯除碳剂为双烷基氧苯环状螯合物,棕灰色粉末,无毒无害无腐蚀,不易燃不易爆,有阻燃性,PH6.8-7.8 中性,属高聚缩合物,水溶性好;主要用于铜铅锌金银矿石中含碳,如煤炭、石墨以及轻质碳质盐类的浮选抑制专用,对其它脉石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根据含轻质碳盐的多少添加300g/吨~1000g/吨不等。
本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