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物型金矿作为黄金资源的重要载体,其浮选技术面临多重复杂挑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矿物常以亚微米级包裹于黄铁矿、毒砂等硫化物中(如某地石英脉型金矿中70%金分布于粗粒级,细粒金被包裹难以解离),磨矿细度过高(如-0.074mm占95%)虽可提高解离度,但导致矿泥化加剧,恶化浮选环境,磨矿不足则解离不充分,尾矿损失显著;
其次,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硫化矿物表面能及润湿性接近,传统药剂选择性差,导致铅锌互含高(如锌精矿中金损失>20%),同时,伴生稀贵金属协同回收难,诸如铜铅锌矿中的铟、银等稀散金属赋存状态复杂,常规流程难以富集;
第三,传统药剂制度依赖经验调整,难适应当场矿浆组分变化,且浮选终点判断模糊,扫选段数设置随意,易造成目的矿物欠选或杂质混入。
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才能有所改变,得到更为理想的浮选指标呢?
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实操:
1、粗磨阶段(-0.074mm占40–70%)采用重选(摇床、离心机)预回收单体金,重矿物(含金、铅)与轻矿物(锌为主)分流浮选,减少过磨损失;
2、针对极难解离矿石,采用立磨机等超细磨设备(-20μm占比>80%),结合六偏磷酸钠等分散剂抑制矿泥团聚,提升界面作用效率;
3、原矿重选分离重矿物(金、铅)与轻矿物(锌),分流后分别浮选,重矿物直接浮选铅金精矿;轻矿物先抑锌浮铅金,尾矿再活化浮锌,降低互含(金回收率提升>22%);
4、采用中国选矿药剂网特别研制的LF-35型金银矿螯合捕收剂,配合丁铵黑药使用,可让浮选有较强捕收性和良好选择性,平均能提高3-10个金属回率。
LF-35型金银矿螯合捕收剂系异构长烃链双琉原酸酯的同系物经多种表面活性剂反应合成。呈淡黄色粉状;有效活性达85%~90%,PH为8.5-9.5,易溶于水,属微毒(同黄药)、无腐蚀,用量在50-200g/t;使用时配碱性 水5%或10%浓度,分段加入效果更佳。
本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