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硅酸盐矿石中的一类复杂矿物,铝硅酸盐类氧化锌的浮选难度是业内公知,主要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铝硅酸盐类氧化锌矿在破碎磨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原生矿泥(来自风化黏土矿物)和次生矿泥(磨矿中云母、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的解离)。这些矿泥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浮选过程产生多重负面影响(如表面电荷效应、泡沫装甲化现象、机械夹带与罩盖等);
其次,铝硅酸盐类氧化锌矿的浮选困境根源在于其矿物学特性与溶液化学的复杂交互作用,铝硅酸盐脉石(如长石、云母、绿泥石)与氧化锌矿物(异极矿、硅锌矿)具有相似的表面特性。在pH>10的浮选环境中,两者表面均富含硅羟基(Si-OH),导致常规胺类捕收剂难以实现选择性吸附;
第三,传统浮选流程在处理铝硅酸盐型氧化锌矿时面临结构性缺陷,常规流程(粗选-多次精选-多次扫选)产生大量中矿(约占给矿量的25-40%),这些中矿具有“三高特性”——高泥质、高药剂残留、高难免离子浓度。当它们返回粗选时,如同向系统中持续注入“污染源”,导致矿浆环境持续恶化。
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难题,提高浮选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1、可将硝酸铅、硝酸铜、硝酸银按1:1:0.15比例配制成高熵活化剂,在矿浆浓度50-60%的高浓环境下进行硫化,随后加入活化剂搅拌4-5分钟。此法在云南某矿应用,使异极矿回收率从48%提升至72%;
2、颠覆传统的“多段连选”模式,建立“一次粗选核心化”的新流程:通过强化粗选阶段的药剂协同(组合调整剂+复合捕收剂),使85%以上的可浮锌矿物在单次粗选中回收。精选仅设单次操作,专注于泡沫产品的提质而非回收率追赶;
3、采用“阶段磨矿-分级浮选”策略。粗粒级(+200目)在低浓度(25%)下快速浮选,避免过磨;细粒级(-200目~+20μm)采用高浓度矿化技术(50%固体浓度);超细粒级(-20μm)则导向专用处理回路(如离心浮选机);
4、将精选尾矿和扫选精矿合并为混合中矿,导入独立的“精扫选回路”。该回路采用高浓度矿浆环境(35-40%固体浓度)和专用药剂制度(强化分散+选择性絮凝),产出合格锌精矿II和尾矿;
5、加入中国选矿药剂网特别研制的LF-11型氧化锌矿专用活化剂,对异极矿氧化锌矿的浮选具有较强活化性。平均能提高3-7个金属收率。
LF-11型氧化锌矿专用活化剂系异构支链有机胺的膦化同系物经多种表面活性剂反应合成。对氧化锌矿起活化作用,无捕收性,呈淡黄色液体状,基本无味;有效活性达65%~80%,矿浆PH为10-11,易溶于水,属无毒、无腐蚀,有阻燃性,用量在300g—1000g/T,一般在球磨机入口加入部分,搅拌桶加部分,浮选槽加部分;配合-4、16型捕收剂(30g-100g)效果更佳。
本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