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市场需求动向的核心指标——洋山铜溢价,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负值状态后,首次“翻红”,标志着市场采购活动的增强。然而,关于这一转变是否真正意味着需求的全面复苏,业内仍存保留意见。
回溯至今年4月24日,洋山铜溢价史无前例地归零,这一事件被广泛视为中国铜进口需求疲软的明确信号。据上海有色金属网最新数据,至7月5日(周五),该溢价已攀升至3美元/吨,标志着自那以来首次恢复正值,时隔近两月之久。
此番变化预示,铜价在二季度可能走出先抑后扬的轨迹。一方面,当前铜矿现货加工费维持在低位,随着下半年国内冶炼厂与矿山就铜精矿长期合同加工费的谈判临近,预计加工费将有较大降幅,难以长时间稳定在80美元/吨的高位。另一方面,原计划在4至5月释放的铜消费需求可能遭遇延迟,进而引发市场“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异常现象。
海外铜市场方面,投资需求的降温对铜价构成压制力量。这主要归因于美联储年内降息预期的缩减及通胀前景的不确定性。6月12日,美联储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5.25%至5.5%区间不变,并下调了今年降息次数的预测,从原先预计的3次降至1次,与市场普遍预期的2次降息相去甚远。COMEX铜的非商业净多持仓数据亦显示,截至6月18日当周,持仓量缩减至52621手,较铜价高涨时期的62648手有所减少。
进入5月,高企的铜价有效遏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势头。6月,随着国内需求步入季节性淡季,铜库存显著累积,尤其是在电力与房地产行业。铜价飙升在4至5月间对电缆企业的订单造成了明显抑制,导致5月电力电缆产量下滑,企业开工率降至约67%。房地产行业方面,铜主要用于装修,如室内布线和卫浴设施等,但5月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同比下降4.5%,连续两月负增长,且6月房地产市场未见明显回暖迹象。库存方面,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自去年12月22日起,从不足3万吨激增至32万吨,远超去年同期的7.8万吨;社会库存亦在6月初突破45万吨大关,去年同期仅为11万吨。
展望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特别是“去碳化”和电能使用的增长,将显著增强对铜等关键金属的需求。同时,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电力消费的激增,进而催生了电力设备更新的巨大需求。
对于铜矿市场而言,供应紧张的局面预计将持续。鉴于全球铜矿企业资本支出偏低及新增产能投放缓慢,铜矿供应将保持偏紧态势。此外,三季度内,随着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失业率的潜在上升,美联储降息预期或增强,这有望吸引投资需求回流,为铜价提供额外的上行动力。
来源:华尔街见闻、广州金控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