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12月的门槛,智利矿业巨擘安托法加斯塔与国内一家知名铜冶炼企业携手签署了协议,明确将2025年度的铜精矿加工精炼费用设定为21.25美元/吨及2.125美分/磅,这一费用相较于前一年度显著走低。
市场早先便对今年的长单加工费谈判持谨慎态度,双方的心理预期价位存在较大鸿沟,诸多机构纷纷预测粗炼加工费或将落在35至40美元/吨的区间,这一水平恰好贴近冶炼厂的盈亏平衡线。然而,当实际结果揭晓时,其数值之低仍超乎预料。
据悉,其他冶炼厂或许并不会完全遵循这一长单标准,而是选择各自为战进行谈判,且面对如此低廉的加工费,它们可能会相应减少长单的比例。回顾今年,较高的长单加工费促使几家大型冶炼企业的长单占比至少达到了60%,但这一比例在明年或将出现大幅缩水。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加工费的走低呢?
分析显示,长单加工费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冶炼产能的集中释放,进而导致了冶炼环节的相对过剩。据上海有色网的数据统计,至2025年,全球将有高达182万吨的铜粗炼产能投入运营,这一增量远远超过了铜精矿的供应增长。这些新增的铜粗炼产能,有的依托于大型矿山就近建设,如自由港印尼项目或Kamoa冶炼厂;有的则坐拥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如铜陵有色新材料项目或金川防城港项目。由于新增项目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在精矿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它们通过压低加工费来挤压高成本老旧冶炼产能的生存空间,以期改善铜精矿供需失衡的局面。
近年来铜粗炼产能的密集投放,使得粗炼产能相对于精矿供应出现了过剩,精矿加工费因此持续承压,高成本产能或将逐步退出市场。国内的大型上市铜冶炼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它们的冶炼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冶炼成本位于全球成本曲线的低端,即便在加工费极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全球铜冶炼产能的出清。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文件严格控制铜冶炼新增产能,行业远期的发展格局有望趋于向好。
来源:本网综合中国有色网、网易新闻、国信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