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原生镍消费版图中,三元电池占比已攀升至约14%的重要位置。这一产业链始于镍中间品的精炼,经由硫酸镍的制备与三元前驱体的深加工,最终转化为三元正极材料,为三元锂电池注入动力,驱动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
在国内,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激励与车企的积极促销,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24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与销量均突破了975万辆大关,同比增幅均超过33%,成绩斐然。
然而,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如火如荼,其对镍需求的拉动效应却未如预期般显著。上海有色网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我国三元电池材料镍消费量仅增长2.1%,至31.21万吨,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超33%的增速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三元电池产业链正经历着一场自下而上的去库存调整。具体而言,1至10月期间,三元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18.32%,达到11.11万MWh;而产量虽也有16.7%的增长,却高达22.52万MWh,显示出一定的产能过剩。三元正极材料产量同比增长10.92%,至52.82万吨,但三元前驱体的产量却同比下降4.48%,至63.88万吨,产业链各环节增速逐级递减的趋势明显。
这一趋势背后,是电池企业为优化库存结构而采取的谨慎采购策略。受此影响,三元前驱体生产商今年以来普遍亏损,硫酸镍企业也面临下游需求不振与利润倒挂的双重困境,纷纷减产应对。
海外市场方面,三元电池出口之路亦非坦途。一方面,欧美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设置了高额关税壁垒,如美国自8月1日起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升至100%,欧盟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了17%至36.3%不等的关税。另一方面,欧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步退坡,电动化进程放缓,如欧盟考虑推迟燃油车禁售计划,特朗普竞选时也表示将不再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政策变化无疑减缓了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降低了对三元电池的需求。
此外,海外车企在经济性考量下,部分已开始转向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进一步压缩了三元电池在海外市场的份额。
综上所述,三元电池在海外市场面临着贸易壁垒加剧、政策环境变动和技术路线调整等多重挑战,导致其出口受阻,需求疲软。
来源:本网综合中国有色金属报、广州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