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由化石燃料向绿色能源过渡的关键时期,战略矿产资源的竞争已经跃升为大国间角力的焦点。近期,美国政府试图以军事援助作为交换条件,谋求乌克兰稀土、锂等战略矿产资源的长期采掘与管理权,却遭到了乌克兰方面的明确回绝。这一事件打破了以往“资本换取资源”的传统合作模式,首次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连,标志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资源主权意识正在经历一次新的觉醒。
2025年初,前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发声,主张乌克兰应以稀土等战略资源作为接受美国援助的前提,并强调美国不能无休止地扮演“慈善大使”。对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起初回应称,乌克兰愿意在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探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同时他着重指出,安全保障与资源开发应当相辅相成。
然而,由于乌克兰方面对协议草案中安全保障条款的缺失感到不满,双方谈判陷入了停滞状态。同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泽连斯基公开拒绝签署该协议草案,指出其未能充分维护乌克兰的国家利益,并强调这些资源属于乌克兰人民,应当为子孙后代所保留。而美方则指责乌克兰“短视”,并暗示可能会减少后续的援助力度。
从美国的视角来看,2024年其国防工业对稀土的外部依赖程度已高达87%,而乌克兰所富含的铽、镝等稀土元素正是美国所急需的。这也是为何特朗普总统,这位具有商人背景的领导人,会极力推动以资源换取援助的交换条件。而对于乌克兰而言,如何在资源主权与国家的生存权之间找到平衡点,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024年,乌克兰的GDP较战前下降了37%,而矿产出口占外汇收入的比重则从战前的18%激增到了52%。尽管乌克兰同样迫切需要美国的援助,但美国所提出的要求显然已经超出了乌克兰所能接受的范畴。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曾在2024年提出了一项“资源换重建”的计划,承诺以欧盟的担保来开发扎波罗热的稀土资源,并赋予乌克兰51%的股权,这一方案相较于美国的提议无疑更具吸引力,也可能是乌克兰此次未轻易与美国签署协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与乌克兰之间围绕矿产资源的这场较量,并非孤立无援的事件,而是全球资源权力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缩影。乌克兰之所以拒绝美国的提议,其核心在于它首次将资源主权与国家安全利益直接绑定在一起——这打破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本地特许经营权”的矿业开发模式。此外,新能源的转型正在重新界定矿产资源的战略地位。乌克兰所蕴含的锂、稀土等资源之所以成为争夺的焦点,是因为它们属于日益受到全球各国关注的关键矿产。这表明,资源的价值已经不再仅仅取决于其在市场上的价格,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其在下游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美乌之间“稀土换援助”谈判的破裂,不仅揭示了战略资源在国际政治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发展的机遇,也可能成为主权让渡的陷阱;同时也对乌克兰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而对于全球市场而言,随着“新能源革命”的推进,矿产资源的战略属性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要素上升到了关乎国家安全基石的高度。这一转变正在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迫使各国在资源自主与地缘利益之间重新调整其战略考量。
来源:本网综合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中国有色网、金融界、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