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碳壁垒政策的落地与国内碳交易体系的完善,电解铝产业正步入以碳排放为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欧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进入实质性征税期,出口至欧洲的铝产品将根据其碳足迹承担额外费用,预计每吨铝成本将增加20至50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计划在2027年推行配额有偿分配制度,标志着电解铝行业将迎来“碳成本显性化”的关键转折。这一变革将使清洁能源炼铝企业获得显著优势,而依赖化石能源的生产企业则需应对持续增加的环境合规支出。
根据CBAM分阶段实施方案,2026年至2033年为初步征税期,仅针对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排放量计征;2034年后将逐步过渡到全额征税。电解工艺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炭阳极消耗及电解副反应,据国际铝业协会2024年统计,每吨铝水生产的直接排放量约为1.57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阳极贡献占比超过90%。欧盟设定的行业基准值为1.55吨,超出部分将按当地碳配额计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能源结构与工艺水平的差异,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梯度:北欧等清洁能源富集区域可控制在1.2-1.5吨,而部分依赖燃煤发电的亚洲国家则达到1.6-1.8吨。
以欧洲某高排放铝厂为例,其直接排放强度约为2吨,按当前90欧元碳价计算,2026年需支付约44欧元/吨的边境调节费用。随着免费配额比例从2026年的97.5%逐步递减至2034年的完全取消,传统火电铝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将持续扩大。
我国全国碳市场建设遵循渐进式发展路径,目前正处于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的关键阶段。2027年引入有偿配额机制后,预计电解铝行业将出现34万至120万吨的年度供应缺口。若未来碳价升至每吨100-150元区间,吨铝生产成本可能增加200-2000元,这将深刻改变现有产业格局。
更复杂的问题在于国际碳核算标准的差异。欧盟体系强调全生命周期排放数据,而我国现阶段更关注生产环节的直接排放。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核算边界与气体种类的认定上,还反映在电力间接排放的计量方法中。本质上,这是不同发展阶段应对气候问题的策略差异:欧盟注重防止碳泄漏,我国则需统筹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
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碳成本计算尤为复杂。CBAM税费取决于中欧碳市场价差、实际排放强度与免费配额比例三重因素。以使用网电的铝厂为例,每吨铝全生命周期排放约13吨二氧化碳,其中直接排放1.8吨。按照2026年参数测算,出口至欧盟需承担约497元/吨的额外成本。值得注意的是,若企业通过采购清洁电力或参与国内减排交易,可有效降低应税额。
综合来看,电解铝行业正经历从能源成本主导转向碳成本驱动的历史性变革。企业需从能源结构优化、工艺创新与碳资产管理的多维角度构建新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全球碳定价体系趋同的背景下,提前布局低碳转型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
来源:本网综合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有色网、永安期货、金融界